编者按:金秋送爽,桃李芬芳。在洋溢着希望与收获的开学季,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全校上下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营造崇师尚学、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联合党委教师工作部特别推出“躬耕教坛·宜院力量”教师节系列报道,延续致敬与传承的主题脉络,聚焦“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宜院实践”,旨在通过优秀教师们的先进事迹,展现新时代我校教师队伍立德树人、奉献进取的优良风貌,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凝聚学校发展合力。
“音乐不只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能够浸润心灵、服务社会的文化力量。”这句常被杨永德挂在嘴边的话,不仅是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更是他扎根笛箫教育、推动文化传承的真实写照。作为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宜宾市笛箫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始终坚守教育初心,默默耕耘,用音乐唤醒心灵,以传承点亮未来。
杨永德:以笛箫之美润人心 用传承之志育新人

“宜宾拥有深厚的竹文化底蕴,笛箫作为竹乐代表,不应在此沉默。”2017年,竹笛专业硕士毕业的杨永德来到宜宾学院工作,虽身处“中国竹都”,他却发现笛箫文化在这里几乎是一片空白。怀揣对传统乐器的热爱与教育者的担当,他踏上了笛箫文化推广与教学改革并行之路。

从2019年走进宜宾市忠孝街小学“四点钟课堂”开展竹笛启蒙教学,到2021年向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捐赠竹笛并带领学生团队进行为期两年的公益授课,杨永德一步步将笛声送入校园。首批120多名小学生从零起步,最终能熟练吹奏《我的祖国》等经典曲目。而竹笛主项的学生们也完成了从“会演奏”到“会教学”的蜕变,逐渐成长为优秀的传承者。如今,宜宾已有5所中小学常态化开设竹笛班级或社团课程,清越笛音也首次回荡于宜宾市文化馆市民夜校的课堂之中。

杨永德不仅积极推广笛箫文化,作为高校教师,他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他表示“要鼓励学生上讲台、上舞台、闯赛场、做项目。”他主持完成多项教改课题,构建“1+1+X”教学体系,打造《中小学课堂小乐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探索“五位一体”创新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反哺教学是他一贯坚持的理念。他积极对接文旅单位,推动学生参与文旅演出,带队完成多项大型演出任务,显著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与社会适应能力。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获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省级2项,研究项目在创业竞赛中屡获佳绩;2025年,他带领学生参与央视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节目录制,充分展现了宜宾学院学子的专业素养与艺术风采。
“师者,以身作则方能育人。”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指导,杨永德始终坚持自我精进。他主持的研究项目,将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四川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等赛事并获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笛箫演奏人才培训》。这种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学生。
“高校教师既要教书育人,也要服务社会。”杨永德始终践行这一理念。他多次参与市文化馆“中秋诗词音乐会”“宜宾文化进高校”等公益演出;成立三江新区“杨永德笛箫工作室”,持续推动民族器乐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近年来,他主持多项横向项目,将艺术实践融入文旅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事业。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他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演出,以务实行动诠释新时代师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课堂到舞台,从课程思政到学术研究,杨永德以一支竹笛传递美的力量,培育文化自信,也为学生铺就了一条融合传统与创新、艺术与成长的成才之路。
“教育家精神是坚守也是创新,是传承更是开拓。我愿始终做笛箫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展望未来,他将继续推进笛箫文化融入大中小学美育体系,深化“高校+地方+中小学”传承机制,让清澈笛声回响在更多人心间,为地方文化繁荣与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持续而深厚的艺术力量。
(供稿/新闻中心 终审/张青 编辑/王颖 制作/余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