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秋送爽,桃李芬芳。在洋溢着希望与收获的开学季,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全校上下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营造崇师尚学、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联合党委教师工作部特别推出“躬耕教坛·宜院力量”教师节系列报道,延续致敬与传承的主题脉络,聚焦“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宜院实践”,旨在通过优秀教师们的先进事迹,展现新时代我校教师队伍立德树人、奉献进取的优良风貌,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凝聚学校发展合力。
周志凌:廿八载耕耘,让文字有温度,让教育有情怀
在宜宾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心,有这样一位深耕教育领域28载的教师——周志凌教授。她带着28年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和15年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积淀,以高标准立教、以真情怀育人,用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文学教育的沃土上书写着“立德树人”的生动答卷。

“课程思政不是生硬的‘贴标签’,而是要让价值引领融入文字的温度里。”周志凌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了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她牵头在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组建了“写作与沟通”课程群教学团队,疫情期间带领教学团队“以文抗疫”,用行动生动践行了课程思政理念。周志凌教学团队携手学生,以“记录者”身份用文字还原普通人的坚守,师生团队发表作品137篇,多篇被人民号、搜狐、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媒体转载,中国网、中国日报中文网、人民政协网等以《宜宾学院师生共谱疫情下的家国情怀》为题专题报道。周志凌在指导学生时说:“对真的追求是创作的根本,也是写作的意义。”
面对当时线上教学资源短缺的难题,周志凌带领团队主动开放线上教学资源,为全国27所高校的数千名学生提供免费辅导与服务。经过多年积累,她带领的团队在2022年被认定为“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的携手同行。”在新文科建设的浪潮中,周志凌将这一理念落到了实处。她不仅组建了“写作与沟通”课程群教学团队,还组建了一支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在新文科建设理念指引下,周志凌团结带领团队教师,以“以写育人、以文化人”为宗旨,以“写作与沟通创新工作室”为依托,以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创作指导-竞赛培育-成果转化-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周志凌表示:“我想通过这支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培养大学生的创意思维与创作能力,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她领衔的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四川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
周志凌不止有建好教学团队的强烈意识,还有自己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刻思考。谈及教育的长远发展,她始终认为:“教学研究是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学校省一流专业负责人、省一流课程《政务与商务写作》《写作》负责人,她带领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教师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精心打磨课程,她负责的《政务与商务写作》课程被评为智慧树网精品课程、宜宾市大学城共享精品课程,该课程已建成课程知识图谱,辐射全国包括苏州大学、贵州大学等36所高校,累计有1万余名学生修读并受益。

图1:团队教研活动
在教材建设上,周志凌教授主编(参编)教材11部,其中主编的《应用写作》《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被10余所高校选用。为进一步促进“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开展深层次的教学模式革新和能力培养升级,她带领团队教师,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将纸质教材升级建设为数字教材,加入动态案例解析、在线交互练习,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乃至终身成长提供坚实的核心能力支撑。
图2:跨专业教学团队骨干成员
如今,周志凌依然带领团队行走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未来,她仍将带领团队坚守“以写育人、以文化人”的宗旨,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继续深耕,让更多青年在文字的滋养中成长为有情怀、有能力的时代新人。
(供稿/新闻中心 编辑/王颖 终审/张青 制作/余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