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秋送爽,桃李芬芳。在洋溢着希望与收获的开学季,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全校上下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营造崇师尚学、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联合党委教师工作部特别推出“躬耕教坛·宜院力量”教师节系列报道,延续致敬与传承的主题脉络,聚焦“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宜院实践”,旨在通过优秀教师们的先进事迹,展现新时代我校教师队伍立德树人、奉献进取的优良风貌,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凝聚学校发展合力。
李朝荣:躬耕教坛心系桑梓的实干者
“躬耕教坛、潜心科研、心系家乡”,这句镌刻在李朝荣心中的座右铭,既是他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以实干精神践行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使命的生动注脚。作为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及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他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轨迹。

“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课堂教学质量很重要,但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个性化发展和科研能力的锻炼更为重要。”凌旭东同学就是他众多学生中让他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个。“这个孩子本科是我校22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他在程序设计和智能算法方面天赋突出,便积极引导其加入了学院的机器人研发团队,他果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李朝荣欣喜地说到。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攻读硕士期间,凌旭东因家庭贫困、经济压力巨大,一度情绪低落,心理测评结果显示其状态非常不乐观。得知情况后,李朝荣不仅积极为他争取课题参与机会,还特意提高了生活补助标准,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今天锻炼身体了吗?适当的运动和强健的体魄才能抵御因环境压力引发的抑郁困扰。”这是李朝荣常挂在嘴边的叮咛,也是他与学生通话时的第一句话。
即便在深夜十一点以后,他仍常常与学生远程连线,耐心讨论实验数据、逐字修改论文。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陪伴与鼓励使凌旭东逐渐重拾信心,科研能力迅速提升。最终,他先后在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中3篇发表于一区TOP期刊,并凭借优异的综合表现获评“优秀研究生”,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取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发展。
“学生的成才是对教师最好的回报。”李朝荣以深厚的教育情怀与学术担当,为无数青年学子点亮了前进的道路。
李朝荣不仅在教学中成效显著,在科研领域同样成果丰硕。他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方向的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0余项,并担任多个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人。更难得的是,他秉持着“科研要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坚持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他始终坚持“技术结合市场需求”的导向,善于以“小经费解决大问题”,牵头研发的人工智能天气预测模型和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分析模型,已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医疗健康领域,有效推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面,他带头成功申报了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并率先推动人工智能专业的设立,为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有了洛书,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更轻松了!”这是老师们由衷地感叹。《洛书·教学辅助系统》是李朝荣带头开发的智能系统,免费为学院教师使用,它大大减轻了教师阅卷负担,该成果获得四川省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也获得四川省首届教师人工智能大赛三等奖。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科研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应用到田间地头和医院病房,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出生于宜宾高县的他,怀着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始终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家乡的实际行动。2023年四川省启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后,他敏锐把握机遇,积极推动宜宾学院与高县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如今,他正全力推动智慧农业和智慧医疗项目在高县落地,为广大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李朝荣以躬耕教坛的赤子之心、科研创新的进取之志以及服务家乡的桑梓之情,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这位兼具教育情怀与实干精神的教师,正带领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耕耘,用科技创新赋能地方发展,以智慧光芒照亮学子前程,书写着他扎根故乡、服务国家的精彩篇章。
(供稿/新闻中心 编辑/王颖 终审/张青 制作/余俊言)